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网络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体日益成为思想、信息和社会舆论的主要集散地,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使社会舆论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形态都发生深刻变化,一幅“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是麦克风”的社会图景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在此背景下,师生的思想空前活跃,有着很强的话语能力。这迫切要求我们加大工作创新的力度,更加讲究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
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县民中支部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学校校长任组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把握正确方向导向,壮大主流思想文化、加强网上舆论工作、处理好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履行好队伍管理和党员干部管理等责任,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落实
二、主动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提高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水平
主动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提高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水平。一方面,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网络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借力新媒体新平台,主动融入师生关注度高、使用频繁的网络平台;另一方面,必须建设和掌握可信、可管、可控的网络阵地,这样才可能在丰富思想内涵、引领价值追求、提升审美品位、增强文化底蕴上下功夫,为支部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与领导权奠定基础。要主动走到意识形态工作前沿,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话语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更好地向他们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度重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充分用好各类网络平台,建好网络阵地,通过平等对话和高质量的发言,引导青年,赢得青年。
三、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免疫力”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青年学生和广大教职工的认识水平和面对不良信息时的“免疫力”。着力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进入课堂,将其作为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系统讲授”,通过课堂教学的传统形式,全面、系统、深入地解读网络社会的各种新现象、新问题和新规律;另一方面“深度启发”,通过课堂互动、案例讨论、小组报告、课外实践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加快养成网络社会中健康发展的基本技能和素质。
四、健全舆情综合防控体系,完善工作机制
进一步健全舆情综合防控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包括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舆情搜集机制、分析研判机制、应急预警机制、应对处置机制和总结评估机制等,切实提高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应对能力,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控能力。近年来,县委政府建立了24小时舆情报送值班制度,设立专门队伍,使政府能在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动态,第一时间研究对策,第一时间开展工作,牢牢掌握了工作主动权,力争先行一步,尽早采取措施,确保有效控制和减少负面言论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五、正确区分政治问题,采取不同的应对思路和策略。
正确区分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政治问题与具体利益诉求问题,采取不同的应对思路和策略。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络上推波助澜,把学术问题和教职工的个别利益问题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联系,最终把矛头指向我们的党、学校制度和学校行政领导,对网络舆论和社会思想共识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此,要沉着冷静应对,引导广大师生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对学术问题,要实事求是,加强引导,注意处理好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对社会问题,要客观全面,具体分析,不能把由个别利益诉求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用来煽动和宣传鼓动。对政治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对触及党和国家的原则、底线的言行,要及时、有效、坚决地进行斗争。
1